家政界Uber——Homejoy关门真相
随着共享经济的始祖级企业Homejoy的倒闭,投资者、媒体人甚至是消费者们都开始对共享经济的可行性提出了质疑。这种质疑并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有人认为风险投资对共享经济的投入是盲目和过量的(仅2014年就有4亿多美元投入到共享经济市场)。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共享经济的模式是靠得住的——包装精致的产品,能够从发布第一天就开始盈利,病毒式的扩张。Homejoy也符合这些条件,但却失败了。
更讽刺的是,Homejoy的公司宣言是清晰而且非常令人钦佩的——为房主提供便捷高质量的房间清洁服务(并扩展到更多更垂直的家政服务上去),并且,Homejoy的工作经历很有可能会帮助那些专业人员最终成为创业者。
了不起的模式,了不起的定位——2013年时就获得3900万美元融资的Homejoy。
但它失败了。失败的原因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员工的误分类诉讼:Homejoy将专职清洁工归类为合同工,而工人却认为自己应当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自然地,他们也要求享有和正式员工一样的薪资、福利和其他相关权利。
这样一来Homejoy的运营成本增加了很多,同时也完全影响了公司的盈利情况。
除此之外,还有些说法认为公司过快的扩张速度让公司不堪重负——不应过早涉及加拿大和欧洲市场。因为当一家公司在一个新市场推广业务时,前期的资本投入是巨大的。因此Homejoy的快速扩张必定烧了投资人不少的钱。但是如果公司能够制定出一套详细的计划,以达到预期的投资回报率的话,投资人还是会被说服,乖乖掏钱让公司烧。
不过可惜的是,Homejoy的基本盈利原理是不可行的。即使继续让工人们苦逼地做合同工,即使公司的业务只在核心城市原地踏步,Homejoy还是会死。原因是Homejoy的业务属性是不适合共享经济的。
家政服务的特殊性
家政服务行业其实是块巨大的蛋糕,有分析认为其市场规模在4000至8000亿美元之间——这样一个巨大的市场成功吸引了创业者和投资人的目光。但从根本上来说,它和其他服务类市场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交通类,物流类,自媒体人等)。
毫无疑问,人们都是家为港湾,是让人你觉得最有安全感的地方。你吃在那儿,睡在那儿,你爱的人也在那儿。所以,能够踏入我们家门的人必定都承担了我们的绝对信任。
当我们预约一个家政服务时,我们会对服务有很多期许,比如以下几个情景:接受健壮的水管工进入你家修水管——保证要有安全感;每月需要点名同一个清洁工——以确保服务质量;放心将钥匙交给宠物保姆——对他们有足够的信任。
当你最终找到了值得信赖的、服务质量很棒的工人时,那么一切问题都解决了。这种雇佣关系甚至可以保持几十年,只要满足用户(“我家能一直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不?”)和工人(“我这个月开多少钱?”)的基本需求即可。
Homejoy的问题所在
无论怎样,Homejoy还是有值得我们肯定的一面的,它让上门家政服务变得更简单:只要房主想要一个有能力的家政工人就立刻能找到——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障碍被Homejoy消除了。
一切都很美,但问题却发生在了服务和成本的平衡上。如果家政服务想要通过共享经济模式成功的话,需要通过高质量的服务确保平台收入,服务还要具备快捷、简单、低价的特点。
为了确保服务的高质量,Homejoy会为工人提供专业训练并明确服务要求。这样一来,Homejoy服务就有了竞争力,最终房主受益。
但是Homejoy作为服务平台会在工人的每笔收入中抽取25%的中介费。因此,Homejoy主要吸引的是年轻的、缺乏工作经验的、业务不佳的工人(有时甚至会招来流浪汉),这就严重影响了服务水准,但家政服务水准的偏差往往是客户不易接受的,这就导致了平台的不稳定。
Homejoy接着做了另一种尝试,它加大了对工人的培训投入以确保服务的质量。但这一改变最终会因蝴蝶效应而影响到消费者。因为如果Homejoy想要维持交易利润,房主就必须支付高于市场价的费用,却只能享受到市场平均水平的服务。
这种结构增加了工人外泄的危险:一个客户找到了一个满意的工人后,完全可以绕过Homejoy直接联系工人,将交易转为线下。这种幺蛾子往往容易发生在家政服务行业,因为家政业的服务往往是高频次、对工人需要高度信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