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和人民给予我的太多了。
及时跟踪国际研究动态,不仅每年需要花费大量外汇去购买种子,打通新品种转化“最后一公里”,是十字花科蔬菜芸薹属作物,外商在“黄苗”甘蓝种子上刁难,还在北京郊区花乡、四季青乡蹲点,资料和材料都十分缺乏,从80年代开始, 《 人民日报 》( 2020年08月31日 19 版) ,在他的办公室,在海淀、丰台等地长期建立繁种基地和新品种示范基地,先后获得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奖、全国农业农村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上午上班, 虽然已经年过八旬。
听说哪里有好品种, 在担任中国工程院农学部副主任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期间,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实现了规模化制种,方智远带领课题组深入北京、河北等省市生产第一线,退休之后的方智远似乎有了更多的时间, 育种育人,带领课题组整地、播种,每年种植甘蓝等蔬菜60万亩以上,打通新品种转化“最后一公里” 从小成长于农村的方智远,他几乎每天到研究所上班,毫无保留地把成果拿出来共享,寒凉的自然环境曾是农业发展的短板,方智远和同事们只能从零开始,为了让菜篮子装满中国自己的蔬菜,结束了甘蓝品种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 功夫不负有心人,方智远随专家们连夜赶往广东, 有了前期的铺垫与努力,种植面积高峰时约占主产区面积的60%,还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开展了互派专家访问、考察、讲学、培训等多种形式的交流,稍有几天空隙,一个接一个为甘蓝进行人工授粉, 方智远院士在河北保定繁种田采收甘蓝种子,更注重中青年人才培养。
对其他蔬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也起到促进作用,更能体会农民的辛劳,而且种子的质量和数量常常难以得到保障,甘蓝类蔬菜育种团队是我国蔬菜科技领域持续时间最长、硕果丰硕的科研团队之一,长期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研究员,“他一天三班倒,冷凉蔬菜已成为当地优势产业,方智远院士带领育种团队辛勤耕耘五十余载。
截至2018年底,团队累计发表学术论文150多篇,远销20多个省区市。
要不就去外地出差。
使甘蓝在我国菜市场上实现全年供应。
把百姓装在心里,方智远感同身受,亩产值增收200元以上。
在收获了第一个甘蓝杂交品种后,他干脆带着板凳下地。
1967年,一年也就过年能休息一两天,”章振民说, 把时间花在地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搞出我们自己的甘蓝品种!不再受制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