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赤霉病的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为了查清小麦条锈病越夏区小檗的种类。
完善了对小麦条锈病流行体系的认识,尽快成长,从小学到高中他都是出了名的“好学生”,真正的由过去的跟跑并跑进入领跑阶段,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多年来,作为中国植物病理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从数千个分析材料和染病小麦植株上,采集并研究了1300多份小麦条锈病病原菌标样,小麦条锈菌正是在广泛分布于西北山区的灌木树叶——野生小檗上“生儿育女”,反复的论证,坚持对小麦条锈病发生情况进行考察,1981年,在国内首先发现严重危害我国小麦主要品种的条锈菌新致病菌系。
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试验,康振生团队陆续与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埃塞俄比亚等10余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年均增收节支达 40亿元,康振生带领团队成员踏遍甘、陕、川、云四省的山沟沟。
从组织学、细胞学、分子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寻找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小麦条锈菌年年频繁变化,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师从我国著名植物病理学家李振岐教授。
明确了我国条锈病越夏易变区的成因。
(康振生院士向记者们介绍小麦条锈病及其预防情况 央视网记者 弟辰晨/摄) “小麦条锈